对党的认识知识点|对党的认识及其思想发展过程-凯发k8国际
一、对党的认识
(一)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工人阶级先锋队
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近代工业兴起过程中,工人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凝聚工人阶级的力量,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而斗争。例如,在早期的工人运动中,党领导工人阶级开展罢工等斗争,如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展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力量。
人民和民族先锋队
这体现了党的广泛代表性。在中国社会,除了工人阶级,还有农民、知识分子、其他阶层等广大人民群众。党要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党作为民族先锋队的担当。
领导核心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例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如 “五年规划” 等过程中,党通过科学决策,引导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体现党的先进性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如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文艺创作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问题,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等。
(二)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意味着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从政策制定到具体的实践行动,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策体现宗旨
在教育政策方面,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让更多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这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在医疗保障方面,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负担,这是对人民健康权益的保障。
党员践行宗旨
优秀党员焦裕禄,他一心一意为兰考县人民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有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在社区服务、农村扶贫等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党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背景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传播途径
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陈独秀等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他们通过创办刊物,如《新青年》等,组织社团,开展演讲等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播。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初期,经历了许多挫折。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革命的主要力量必须依靠农民。
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发展历程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它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时代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国际上,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中国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倡导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等,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经济体制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
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四)“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背景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在国内,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强调了党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性。例如,在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重要性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
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发展理念。
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例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地缘政治等诸多问题。
主要内容
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等内容。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在外交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内治理方面,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它引领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